[ gǔ ]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1469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无 |
2013年 | 无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无 |
1995年 | 无 | 1987年 | 无 | 1982年 | 无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无 |
内容来源于:
鼓姓主要源自:姬姓、姒姓。
鼓姓起源一
源于姬姓,出自黄帝之子夷鼓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据传,远古黄帝时期,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夷鼓封于采邑(今北京通州)。在夷鼓的后裔子孙中,有人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,称采氏;也有人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夷鼓氏,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鼓氏、夷氏,皆世代相传至今,其鼓氏史称正宗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。鼓姓起源二
源于姒姓,出自夏禹帝之豕韦氏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豕韦氏,是夏王朝子姓氏族的同盟部落,以豕(猪)为图腾,建有鼓姓国。鼓姓国,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的东南部,亦称“豕韦国”。夏王朝末期,商汤乘机灭豕韦部落的鼓姓国,豕韦氏族人残部迁逃至沫邑(今河南淇县)居住,继续繁衍生息,其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,称鼓氏,亦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,称殷氏、淇氏、沫氏等,皆世代相传至今。
今河南省淇县的云梦山上有一通元朝时期的《王恽碑》,在碑文中追忆有其事。
鼓姓起源三
源于白狄族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狄,是以国为氏的姓氏,出自参卢氏。狄族的始祖叫做孝伯,又叫做考伯,其族发源于狄成(今山东高青)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,因为在参卢(今山西高平)居住,所以又叫做参卢氏。其族支亦称狄族,主要活动于齐、鲁、晋、卫诸侯国之间。其后世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,称狄氏,史称其为“白狄”。白狄族的一支后来在毋极(今河北无极)建立了鼓国,子爵,称鼓子,史书记载其为“春秋鼓国,白狄别种。”到了春秋晚期,鼓国的君主名叫鸢鞮。周景王姬贵十八年(晋昭公姬夷五年,公元前527年)八月,晋昭公派中行穆子荀吴发动攻击鲜虞之战,顺带着袭击鼓国,晋军统令、公族大夫中行穆子采取了围而不击之策,很快鼓国城内粮草耗光,就此轻松灭之,还俘虏了鼓国君主鸢鞮。这在史籍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中有记载:“晋荀吴率师伐鲜虞,围鼓。鼓人或请以城叛,穆子弗许……鼓人告食竭力尽,而后取之。克鼓而反,不戮一人,以鼓子鸢鞮归。”
鼓国灭亡之后,其王族后代以及部分国人中便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,称鼓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后来,该支鼓氏族人有在战国末期辗转迁徙进入西南地区者,后逐渐融合于古羌族,成为今天壮族的先民之一。
鼓姓起源四
源于官位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鼓人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据典籍《周礼·地官》记载:“鼓人,掌教六鼓四金之声乐,以利军强,以正田役。”郑玄注释道:“即音声五声合和者。”鼓人,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称,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,是专职教习六鼓四金之声的官吏,后世称为“鼓吏”,也就是宫廷王府中掌管和教授音乐的官员。按古制《周礼》的规定,“六鼓”的鼓名与用途是:雷鼓——鼓神祀,灵鼓——鼓社祭,路鼓——鼓鬼飨,鼖鼓——鼓军事,鼛鼓——鼓役事,晋鼓——鼓金奏。“四金”的金名与用途是:金绰——和鼓,金锚——节鼓,金饶——止鼓,金铎——通鼓。视以上字面,即可知其鼓、金的作用。鼓,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“乐之魂”,至今仍是中外各种小、中、大型乐队中扳定乐律的核心。在今天,不论中、外,鼓乐的等级考核要比钢琴的等级考核要艰难许多,在同等的乐理、天赋、习练条件下,许多人可以考得过钢琴十级,却考不过鼓乐六级——所有的国际大师级音乐指挥家,必通鼓乐。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曾仿周制,设有“司鼓中士”,官正二命,下设司鼓下士等,隶属于地官府。在晋朝时期,改设为“鼓吹令”,下有鼓吹丞等,掌管音乐鼓吹,隶属于太常寺。唐朝时期,在九寺之一的太常寺下设“鼓吹署”,掌管皇帝仪仗的音乐鼓吹,设置有鼓吹署令二人,从七品,以下有鼓吹署丞二人,从八品。到了北宋初期,设有“鼓司”,在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(公元1007年)改为“登闻鼓院”,后又改称“鼓吹局”,在宋徽宗赵佶崇宁初年(公元1102年)又改为“大晟府鼓案”,此机构后又传至朝鲜半岛,成为朝鲜政权宫廷的乐制。
古代“鼓吏”多有世袭者,子孙后裔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鼓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鼓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,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,在台湾省则没有,以朝歌、毋极为郡望。
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,陕西省的南郑市,山东省的乐陵市,辽宁省的调兵山市等地,均有鼓氏族人分布。
朝歌:亦称殷国、雅歌、沫邑、淇县、临淇。殷商中晚期都城。西周王朝建立之后,卫国都朝歌近四百年,春秋时期改为朝歌邑,属晋国。战国时期属魏国。秦朝时期朝歌邑属三川郡。秦朝末期,西楚霸王项羽分魏地析置殷国,都城设于朝歌。西汉初期,于殷国旧址设朝歌县,属河内郡。新王莽时改朝歌为雅歌。东汉时期又复置朝歌县,汉建安时期年改属魏郡。三国时期曹魏国升朝歌为郡属冀州,辖朝歌、汲、共、林虑、获嘉、修武六县。晋朝时期改歌朝郡为汲郡,朝歌县属之,属冀州。南北朝时期,刘宋政权改朝歌县属司州部河内郡。北魏十七分朝歌西北置临淇县,属林虑郡。东魏天平元年复置朝歌县,东魏天平二年分朝歌县北为魏德县。北周武帝改义州(今河南卫辉)为汲郡,治所在朝歌。隋朝时期初年改汲郡为卫州,隋大业二年(丙寅,公元606年)废清淇县和朝歌县,改置卫县,改置汲郡于县治。唐朝贞观元年(丁亥,公元627年)改朝歌殷墟地以西为卫县鹿台乡。五代时期、宋朝时期、金国时期因之。元朝宪宗五年(乙卯,公元1255年)于鹿台乡置淇州,卫县废为集,并置临淇县;元至元三年(丙寅,公元1266年)废临淇县入淇州。明朝洪武元年(戊申,公元1368年)改淇州为淇县,属卫辉府。清朝、民国时期因之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淇县因之。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,1962年恢复淇县建制,1986年由属安阳市辖改属鹤壁市辖至今。
毋极县:即今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无极县。春秋时期隶属鲜虞,鲁隐公元年(庚申,公元前722年)大夫毋骇帅兵侵占极邑(今山东鱼台极亭),极侯出奔燕。燕即封侯于此地(今河北无极),此又称此地为极邑,鲁隐公二年(辛酉,公元前721年)大夫毋骇又帅兵北侵灭极,更名为毋极,取其灭极之意。战国时期归中山国。秦朝时期建苦陉县,汉朝时期置毋极县,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(丁酉,公元697年)定名为无极县,改毋为无,即无极至今。清雍正十二年(甲寅,公元1734年)属正定府,民国二年(癸丑,公元1913年)置范阳道,辖无极县,民国十七年(戊辰,公元1928年)废道,无极县直属河北省。1949年8月1日无极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,1954年4月改属石家庄专区,1958年无极、藁城合并为藁城县,1962年三县复置,仍为无极县。
朝歌堂:以望立堂,亦称殷国堂、雅歌堂、沫邑堂、淇县堂、临淇堂。
毋极堂:以望立堂,亦称无极堂。
一、鼓gǔ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浙江之景宁,江西之宜丰,辽宁之清原,山西之太原、忻州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鼓子鸢鞮之后也。白狄别种。今祁州鼓城县是其地也。”此以国为氏。(按:鼓国在今河北晋县。望出博陵。)
二、鼓
鼓姓分布:北京、内蒙古包头等地均有此姓。
鼓姓起源:
1、春秋时鼓国(故城在今河北晋县),系白狄别种,为晋国大夫荀吴(即晋偃子)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亦云,鼓子鸢鞮之后,系白狄别种。
2、《周礼》有掌鼓吹之官,后以官为氏。
郡望:博陵。
变化:一作〔皷〕。
朝歌:亦称殷国、雅歌、沫邑、淇县、临淇。殷商中晚期都城。西周王朝建立之后,卫国都朝歌近四百年,春秋时期改为朝歌邑,属晋国。战国时期属魏国。秦朝时期朝歌邑属三川郡。秦朝末期,西楚霸王项羽分魏地析置殷国,都城设于朝歌。西汉初期,于殷国旧址设朝歌县,属河内郡。新王莽时改朝歌为雅歌。东汉时期又复置朝歌县,汉建安时期年改属魏郡。三国时期曹魏国升朝歌为郡属冀州,辖朝歌、汲、共、林虑、获嘉、修武六县。晋朝时期改歌朝郡为汲郡,朝歌县属之,属冀州。南北朝时期,刘宋政权改朝歌县属司州部河内郡。北魏十七分朝歌西北置临淇县,属林虑郡。东魏天平元年复置朝歌县,东魏天平二年分朝歌县北为魏德县。北周武帝改义州(今河南卫辉)为汲郡,治所在朝歌。隋朝时期初年改汲郡为卫州,隋大业二年(丙寅,公元606年)废清淇县和朝歌县,改置卫县,改置汲郡于县治。唐朝贞观元年(丁亥,公元627年)改朝歌殷墟地以西为卫县鹿台乡。五代时期、宋朝时期、金国时期因之。元朝宪宗五年(乙卯,公元1255年)于鹿台乡置淇州,卫县废为集,并置临淇县;元至元三年(丙寅,公元1266年)废临淇县入淇州。明朝洪武元年(戊申,公元1368年)改淇州为淇县,属卫辉府。清朝、民国时期因之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淇县因之。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,1962年恢复淇县建制,1986年由属安阳市辖改属鹤壁市辖至今。
毋极县:即今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无极县。春秋时期隶属鲜虞,鲁隐公元年(庚申,公元前722年)大夫毋骇帅兵侵占极邑(今山东鱼台极亭),极侯出奔燕。燕即封侯于此地(今河北无极),此又称此地为极邑,鲁隐公二年(辛酉,公元前721年)大夫毋骇又帅兵北侵灭极,更名为毋极,取其灭极之意。战国时期归中山国。秦朝时期建苦陉县,汉朝时期置毋极县,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(丁酉,公元697年)定名为无极县,改毋为无,即无极至今。清雍正十二年(甲寅,公元1734年)属正定府,民国二年(癸丑,公元1913年)置范阳道,辖无极县,民国十七年(戊辰,公元1928年)废道,无极县直属河北省。1949年8月1日无极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,1954年4月改属石家庄专区,1958年无极、藁城合并为藁城县,1962年三县复置,仍为无极县。
朝歌堂:以望立堂,亦称殷国堂、雅歌堂、沫邑堂、淇县堂、临淇堂。
毋极堂:以望立堂,亦称无极堂。
一、鼓gǔ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浙江之景宁,江西之宜丰,辽宁之清原,山西之太原、忻州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鼓子鸢鞮之后也。白狄别种。今祁州鼓城县是其地也。”此以国为氏。(按:鼓国在今河北晋县。望出博陵。)
二、鼓
鼓姓分布:北京、内蒙古包头等地均有此姓。
鼓姓起源:
1、春秋时鼓国(故城在今河北晋县),系白狄别种,为晋国大夫荀吴(即晋偃子)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亦云,鼓子鸢鞮之后,系白狄别种。
2、《周礼》有掌鼓吹之官,后以官为氏。
郡望:博陵。
变化:一作〔皷〕。
一、鼓gǔ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浙江之景宁,江西之宜丰,辽宁之清原,山西之太原、忻州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鼓子鸢鞮之后也。白狄别种。今祁州鼓城县是其地也。”此以国为氏。(按:鼓国在今河北晋县。望出博陵。)
二、鼓
鼓姓分布:北京、内蒙古包头等地均有此姓。
鼓姓起源:
1、春秋时鼓国(故城在今河北晋县),系白狄别种,为晋国大夫荀吴(即晋偃子)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亦云,鼓子鸢鞮之后,系白狄别种。
2、《周礼》有掌鼓吹之官,后以官为氏。
郡望:博陵。
变化:一作〔皷〕。
朝歌:亦称殷国、雅歌、沫邑、淇县、临淇。殷商中晚期都城。西周王朝建立之后,卫国都朝歌近四百年,春秋时期改为朝歌邑,属晋国。战国时期属魏国。秦朝时期朝歌邑属三川郡。秦朝末期,西楚霸王项羽分魏地析置殷国,都城设于朝歌。西汉初期,于殷国旧址设朝歌县,属河内郡。新王莽时改朝歌为雅歌。东汉时期又复置朝歌县,汉建安时期年改属魏郡。三国时期曹魏国升朝歌为郡属冀州,辖朝歌、汲、共、林虑、获嘉、修武六县。晋朝时期改歌朝郡为汲郡,朝歌县属之,属冀州。南北朝时期,刘宋政权改朝歌县属司州部河内郡。北魏十七分朝歌西北置临淇县,属林虑郡。东魏天平元年复置朝歌县,东魏天平二年分朝歌县北为魏德县。北周武帝改义州(今河南卫辉)为汲郡,治所在朝歌。隋朝时期初年改汲郡为卫州,隋大业二年(丙寅,公元606年)废清淇县和朝歌县,改置卫县,改置汲郡于县治。唐朝贞观元年(丁亥,公元627年)改朝歌殷墟地以西为卫县鹿台乡。五代时期、宋朝时期、金国时期因之。元朝宪宗五年(乙卯,公元1255年)于鹿台乡置淇州,卫县废为集,并置临淇县;元至元三年(丙寅,公元1266年)废临淇县入淇州。明朝洪武元年(戊申,公元1368年)改淇州为淇县,属卫辉府。清朝、民国时期因之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淇县因之。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,1962年恢复淇县建制,1986年由属安阳市辖改属鹤壁市辖至今。
毋极县:即今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无极县。春秋时期隶属鲜虞,鲁隐公元年(庚申,公元前722年)大夫毋骇帅兵侵占极邑(今山东鱼台极亭),极侯出奔燕。燕即封侯于此地(今河北无极),此又称此地为极邑,鲁隐公二年(辛酉,公元前721年)大夫毋骇又帅兵北侵灭极,更名为毋极,取其灭极之意。战国时期归中山国。秦朝时期建苦陉县,汉朝时期置毋极县,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(丁酉,公元697年)定名为无极县,改毋为无,即无极至今。清雍正十二年(甲寅,公元1734年)属正定府,民国二年(癸丑,公元1913年)置范阳道,辖无极县,民国十七年(戊辰,公元1928年)废道,无极县直属河北省。1949年8月1日无极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,1954年4月改属石家庄专区,1958年无极、藁城合并为藁城县,1962年三县复置,仍为无极县。
朝歌堂:以望立堂,亦称殷国堂、雅歌堂、沫邑堂、淇县堂、临淇堂。
毋极堂:以望立堂,亦称无极堂。
一、鼓gǔ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浙江之景宁,江西之宜丰,辽宁之清原,山西之太原、忻州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鼓子鸢鞮之后也。白狄别种。今祁州鼓城县是其地也。”此以国为氏。(按:鼓国在今河北晋县。望出博陵。)
二、鼓
鼓姓分布:北京、内蒙古包头等地均有此姓。
鼓姓起源:
1、春秋时鼓国(故城在今河北晋县),系白狄别种,为晋国大夫荀吴(即晋偃子)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亦云,鼓子鸢鞮之后,系白狄别种。
2、《周礼》有掌鼓吹之官,后以官为氏。
郡望:博陵。
变化:一作〔皷〕。
其他姓氏
[ 鼓 ]字的同音字 - [ gu ]